在庄子看来,人有生的本质,也有死的本质,这都是由自然所决定的。
王弼认为,自然就是道,就是无,是超越的绝对本质存在,郭象则从根本上否定了道和无的存在,因此也就否定了道(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源。向秀提出称情则自然的思想,肯定人性中包含情感欲望的内容,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名实二者无任何关系,所谓名理是毫无意义的,只有现实存在才是真实的。魏晋以来的才性之辨,从品评人物开始,一方面重视个人的心理因素和才能,另方面却又不能摆脱家族伦理意识的束缚。正如唇之与齿,唇不是为齿而存在,但唇亡则齿寒。它所谓养生,也不同于道教如葛洪的长生成仙之术。夫盈欲可损,而未可绝有也。
[31] 至于何以有分,则是不知其然而然,即自然独化的结果,而且是不可改变的。[55]夫仁义者,人之性也,性有变,古今不同也。……传言譬犹炼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
……六经之文,圣人之语,动言天者,欲化无道惧愚者。[2] 用自然论代替目的论,这是两汉思想史上的重要变化,这一变化开始于扬雄,完成于王充。……圣人存神索至,成天下之大顺,致天下之大利,和同天人之际,使之无间也。他虽然引用过孟子的求之有道,得之有命的说法,但在王充看来,性并不是由内在的自由意志或目的所决定,而是有其客观的必然性。
为者,盖所谓感通阴阳而致珍异也。不仅如此,王充还进而从社会物质原因说明一般行为的善恶,这就使他的行为价值观具有历史主义的特点。
作为儒家,他并不主张实现个人的精神自由和解脱,而是以实现社会的伦理道德原则为根本目的。但他的人性论,却又为社会礼治提供了理论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王允和董仲舒的区别,只在于对天的看法不同。这就是人之所以为贵者。
由于王充的认识论主要是经验综合型而非分析型,是归纳型而非演绎型,所以并没有发展出形式化的逻辑理论,但不能由此抹杀其贡献。这说明人性问题始终是人类探讨的古老而又常新的课题。他公开提出疾虚妄、订真伪、虚实的主张,批判当时的谶纬迷信,表现了理性主义的特点。事实上,他已经从自由意志的角度提出了道德人性的问题。
[41]《论衡集解》,第62页。这也是调和孟、荀思想的一次尝试。
他也提出了元气论的宇宙论哲学,但他的三才异务的天人之学,更强调人对自然界的统理作用。三 如果说,王充的心性论以其自然决定论为基本特点,那么,东汉末年的王符则具有更多的历史观点。
这样,性和命虽然都是禀气而成,但性质和意义完全不同,前者构成人的本质,具有评价意义。恻隐之心就是仁义之心,而且与生俱存。阴阳观念,是两汉宇宙论哲学的基本观念,一切都用阴阳(还有五行)来解释,人性问题也不例外。[55] 和荀子一样,他的认识论思想最终变成了成圣成贤的方法,认知理性被归结为道德理性。他虽然运用了经验主义的方法,但在解释复杂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像人性一类问题时,却陷入了困境。这就是天地之性人为贵的根本原因。
而人假之,则为己知矣。他用纯粹自然的原因解释人性善恶,这种理论当然不能说明人性的真实内容,也不能彻底破除先验道德论,而且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
这种循环论证,依然没有脱离自然主义的基本立场。[45]《论衡集解》,第39页。
[52]《论衡集解》,第462页。[50] 这种超功利的善心,是道德理性,而非认知理性。
他所说的命,已经失去了尽性知命和天命之谓性那种道德决定论的意义,只具有命定、命运等意义,即变成了生死祸福等气数之命和偶然遭遇等所当触值之命,一句话,命是由禀受之气决定的命运,而不是人性的来源。因此,作为儒家代表,扬雄正式提出自然的问题。在王充这里,人性同样是天地阴阳之气决定的,只是他以自然无为为天道,以自然之天为天,没有任何目的性,因此,王充的心性论是自然论的。[54] 神不可知,圣贤可学。
人,物也,万物之中有知慧者也。[62]《潜夫论笺》,第11页。
他把仁义作为人性的重要内容,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一方面,他否定了外在的目的论而吸取了道家的自然论,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产物。
性有卑谦辞让,故制礼以适其宜。[62] 他认为,心本身并无明,只有托于物,假于经典,经过学问心思,才能明,才能知。
[60]《潜夫论笺》,第1页。其实,扬雄所谓性,就是生而具有的质性,即自然资质,其理论根据仍然是阴阳学说。……为善恶之行,不在人质性,在于岁之饥穰。扬雄所谓玄,相当于《周易》所谓易,它既是阴阳浑而为一的实体存在,又是流行运动的过程。
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他似乎从生活经验中认识到,性善论和性恶论都不能全面解释人性问题,为什么同样是人而道德行为相差甚远?如果仅仅从内在的心性论根据或外部的社会影响似乎都很难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
但这不是王充性论的主要方面。那么,人性是不是不可改变呢?是不是质性善者永远为善,质性恶者永远为恶呢?如果这样,人又如何为善呢?为了解决这类问题,王充承认人性是可变的,改变人性的决定因素是社会教育。
这个明,是明于道德知识因而明辨是非之明,就其实质而言,此则道之明也,而君子能假之以自彰尔[63]。[67] 这不是孟子的心性合一论吗?不错,王符是性情合一论者。